但这题目怎么看都不像正经的八股文考题,反倒像是一场文人骚客的即兴诗会。不过,
比起这些古代读书人,他显然有另一重优势——他是个现代人,熟悉现代的逻辑和表达方式。
更何况,他对这句诗还有点印象,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应该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名句,
而后半句“月如无恨月长圆”,分明是后人仿写的句子。
“这有点意思……”白仁川嘴角微微扬起。周围的考生已经开始奋笔疾书,
显然都在绞尽脑汁写出符合八股文格式的文章。而白仁川则暗暗思索:这题目看似简单,
却有点“出格”,说明出题的人很可能想看到与众不同的答案。既然如此,
不如试试“剑走偏锋”。拿定主意后,他提笔在考卷上写下了开头:“天若有情天必悲,
何以有情?皆因人世多苦;月如无恨月长圆,可知无恨?只因天地宽厚。
”这一开篇思路清奇,既扣住了题目,又注入了对白仁川来说耳熟能详的“现代逻辑”。
他以“何为情”“何为恨”为切入点,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,
试图用辩证的方式将文章推向高潮。写到最后,
他甚至提出了一套完全不同的观点:“若天无情,日月无恨,则天地如同机械运转,
世间一切冷酷无常。是故,天地有情,则为万物之福;人世有恨,亦为滋味所在。
”整个写作过程,他写得游刃有余,甚至有种“策划方案”版的熟悉感。这一篇文章,
既不像传统八股文那般死板,又带着几分新奇的视角。他写完之后,
还悄悄松了口气:虽然不确定能拿高分,但至少做到“吸睛”了,不至于被埋没。交卷时,
他注意到监考先生拿起他的考卷稍微多看了两眼,这让他不禁心中一动:“看来,效果不错?
”考试结束后,考生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题目,而白仁川则无心参与。
他跟着白芸儿回了家,一边消化眼下的处境,一边等待结果。然而,他很快意识到,
这场考试只是他“穿越科举”冒险的开端,更大的挑战,正在前方等着他。
第三章:一鸣惊人,乡里起波澜回到家中,...